历史的魅力,其实不在于宏大的场面,而在于那些细微之处。
影响这些具体环节的,通常都是某个岗位上的人有意无意间的一个细微举动。
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举动,就像南美雨林里蝴蝶轻轻拍打翅膀一样,用不了多久,就会在佛罗里达引发一场风暴。
保定战役后,一只日本的小蝴蝶轻轻挥动了翅膀。这个微小的动作却带来了巨大影响,为中国争取了宝贵的五个月时间。结果,板垣和矶谷两个日军师团像两只笨重的大熊,一头扎进了临沂和台儿庄的陷阱,损失惨重。
在保定战役结束后,日军实际上已经掌握了战场主动权。他们完全可以选择绕过徐州,不与其交战,直接向武汉发起进攻。这种战略选择对日军而言会更加有利,能够更有效地推进战局。
即便日军直奔武汉进攻,也无法动摇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决心。不过,这种攻势确实会干扰蒋介石将战略物资转移至西南后方的计划安排。
日军没有直接进攻武汉,反而先攻打了徐州。这一战略选择给了蒋介石政府将近五个月的缓冲期,得以顺利转移百姓和重要物资,为后续的持久抗战保存了有生力量。
日军是不是突然大发慈悲了?绝对不是。其实是因为他们在重要关头做出了战略上的错误决定。
1937年8月底,上海那边的淞沪会战打得正激烈,华北这边也爆发了一场大规模战斗。不过这场仗打得实在太糟糕,后来那些写战争历史的人都不好意思把它写进书里。
那时,保定属于第一战区的管辖范围,驻扎着三支主力部队:宋哲元的集团军、刘峙的第二集团军以及卫立煌的第十四集团军。这三支部队里,刘峙和卫立煌带领的集团军都是中央军的精锐,士兵训练有素,武器装备也相当精良。
由于第一战区军力较强,日本指挥官石原莞尔在策划战略时分析,日军与中国军队在保定地区必将爆发一场硬仗。要想在与蒋介石的谈判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先在此地击溃中国军队。
石原莞尔认为,日本还没有能力与中国打持久战。如果在保定地区打败中国军队,那将是与蒋介石谈判的最佳时机。
石原莞尔的方案被日军参谋本部作战课负责人武藤章否决了。
武藤章听说石原莞尔的作战方案只打算让日军打到保定,觉得这个想法太保守了。他认为应该把军队推到石家庄一带,这样才能给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狠狠一击,逼得蒋介石不得不低头,老老实实坐下来谈判。
石原莞尔觉得,要是把战线拉到石门一带,就等于要和中国进行全面战争。以日本目前的国力,加上在中国部署的军队规模,根本没法实现这个目标。
武藤章坚信,只有在中国军队的石门防线取得胜利,才能迫使蒋介石同意和谈。
石原莞尔虽然是日军参谋本部的作战部长,武藤章只是他手下的作战课长,但在日军里,“下级不听上级”的风气很普遍,所以石原莞尔实际上拿武藤章没办法。
于是,石原莞尔提出的军事方案未能获得通过。
当时日本在华北的兵力不够用,为了在保定和石门一带打赢一场仗,他们从广岛调来了第5师团,从熊本调来了第6师团,这两支部队从朝鲜走陆路赶到了天津。同时,姬路的第10师团也通过海路到了天津。
为了方便指挥作战,日军对部队结构进行了重新部署。他们撤销了原有的中国驻屯军体系,组建了新的华北方面军,由寺内寿一担任总指挥。这支部队包括两个主力军团:香月清司带领的第一军和西尾寿造指挥的第二军。
第一军下辖第六、十四、二十这三个师团;第二军则由第十、十六、一百零八三个师团组成。除此之外,第五、一百零九师团以及河边旅团直接归华北方面军指挥。
日军为了确保南下保定主力部队的安全,派出了板垣征四郎的第5师团向南口方向推进,同时中岛今朝吾的第16师团也从东侧向保定方向移动。等到这些部队都到位后,位于中间的日军第6师团和第14师团便对保定发动了全面进攻。
那时候,保定城的安全由刘峙率领的第二集团军负责把守。
说起刘峙的指挥水平,以前确实挺不错。
在蒋介石的核心部队里,顾祝同原本的排名比刘峙要高。然而,在中原大战期间,刘峙仿佛开了挂,迅速崛起,成功超越了顾祝同,成为蒋介石麾下仅次于何应钦的第二号人物。
刘峙负责守卫平汉线,他把大部分兵力部署在涿州,自己则在保定坐镇指挥。为了加强防御,他在良乡、固安和门头沟这三个地方分别布置了防线,形成了三道保护屏障。
刘峙原本盘算着,这三层防御工事至少能撑上一个月。然而实际情况出乎意料,这些防线刚一交手就全线崩溃了。
在这场战役中,刘峙带领的部队表现平平,毫无亮点。后来人们在写抗日战争历史时,都不好意思提到这场战斗。
刘峙的部队在抗战中表现出了足够的勇气。然而,刘峙的作战方法显然已经跟不上当时的战争形势了。
华北地区的地形条件也存在明显缺陷,广阔的平原上缺乏天然屏障,刘峙的部队难以抵御日军机械化兵器的强大攻势。经过短暂抵抗后,刘峙决定放弃阵地,带领部队全面撤出华北地区。
眼下日军在战场上占据了明显优势。保定战役结束后,他们可以随时从平汉铁路向南推进。同时,在津浦铁路沿线,矶谷廉介率领的第十师团已经接连拿下青县、沧州、德州和高唐,先头部队甚至已经推进到了黄河岸边。
就在这时,局势突然发生了变化。板垣征四郎带领的第5师团在南口地区遇到了汤恩伯的第十三军的强力抵抗。同时,卫立煌的第十四集团军和第2战区的第7集团军也迅速行动,从多个方向对板垣师团形成了包围之势。
眼看板垣的部队情况不妙,寺内寿一赶紧叫停了大部队的行军,立即调派第20师团火速赶去支援。
板垣师团原本的任务是防守南口,确保保定方向日军的侧翼安全,并没有被授权攻打山西。但坂垣征四郎一心想着立功,完全无视了寺内寿一的指令。
坂垣征四郎在南口受挫后,为了挽回面子,擅自决定进攻太原。这一举动分散了日军的兵力,让原本就在犹豫是沿津浦线打徐州还是走平汉线攻武汉的寺内寿一更加不知所措。
其实,早在日军占领保定后,寺内寿一就有了一个计划,那就是把华北和华东两个地区连成一片,具体来说,就是要打通津浦铁路这条重要线路。
然而,日军的参谋总部对这个计划并不买账,直接给驳回了。
那时候,新上任的作战课长河边虎四郎下达了明确指示:驻扎在华北的部队只能在胶济铁路沿线执行警戒任务,严禁向南推进参与战斗。
华北方面军作战课长下山琢磨觉得,当时陇海铁路以北和胶济铁路以南一带还驻扎着十几万中国军队,这时候发动进攻是非常有必要的。
河边虎四郎觉得,那时候日本军队的主力都集中在淞沪和山西两处战场,人手已经不够用了。就算去攻打陇海线以北和胶济线以南的中国军队,最多也只能把他们打退,没法取得更大的战果。
日军本来兵力就不够用,即便占领了更多地方,也只是让更多部队被拖在那里动弹不得,实际上没啥大用。
河边虎四郎和下山琢磨意见不一,双方争执不下,日本陆军部只好做出妥协。他们决定既不顺着平汉线向南推进,也不沿着津浦线南下,而是选择进攻青岛。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日本军队的指挥层又发生了人员变动。
当初,石原莞尔能当上参谋本部作战部长,是因为下村定生病休假,他去顶了这个缺。如今下村定康复了,石原莞尔自然得把这个位置还回去。
没过多久,下村定被调走了,新来的领导换成了桥本群。
桥本群在交接工作时,下村定向他提了个意见:别让中国军队有喘气的机会,华北的日军别在保定、青岛一带待太久,应该和华东的日军联手,顺着平汉线往南打,穿过中国军队的第一战区,直接拿下武汉。
桥本群心里有些不安,他觉得下村定的提议可能不太稳妥。要是华北的日军没好好休养就直接从平汉线往南推进,会不会太冒失了?
打仗本来就是玩命的事,可这次赌注下得未免太狠了点。
日军要是顺着平汉线往南进攻,他们的左侧就会直接面对第五战区的十多万军队,随时可能遭到猛烈打击。
此外,第5师团刚从山西撤回来,士兵们需要休养调整,短时间内没法投入战斗。就凭这点兵力去攻打武汉,桥本群觉得胜算实在太小了。
桥本群听完下村定的提议后,只是客气地道了声谢,之后便没再提这件事了。
下村定见桥本群对自己的提议没什么反应,加上自己已经卸任,也就没再强求。于是,这个可能给中国抗战带来巨大风险的方案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桥本群刚接手新职务,第二天就碰上了意外情况。日本内阁紧急召开会议,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1941年结束在中国的军事行动。这个议题的提出,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1938年初的一次重要会议上,日本内务大臣末次信正建议,计划在当年春季对中国的武汉和广州两地发动军事行动。
这一回,向来以稳重和实在闻名的桥本群彻底被激怒了。
桥本群认为,内相的工作是处理日本国内问题,他根本没资格对中国战场上的事情评头论足,随意发表意见。
桥本群直截了当地告诉末次信正,不管接下来要攻打哪个地方,前线部队都得停下来好好休整一番。
桥本群是否真的觉得直接进攻武汉的战略意义不大呢?
这么说也不全对。
进攻武汉的战略意义一目了然。但桥本群是个谨慎的人,身为参谋本部作战部长,他得从整体战局出发,不能只盯着局部战场。他之所以没采纳下村定的提议,是因为还没完全想清楚其中的得失利弊。
于是,桥本群去找了他的老相识梅津美治郎,想听听他的意见和看法。
梅津美治郎的想法与下村定截然不同,他力劝桥本群采纳寺内寿一的提议,尽快在津浦线展开军事行动。
因为日军已经控制了北平与南京,为了打通两地之间的联系,所以对津浦线采取军事行动是势在必行的。
桥本群向梅津美治郎提出质疑,为何不直接攻打武汉?他认为,如果日军成功占领武汉,对蒋介石的打击将会更为沉重。
梅津美治郎的回应让桥本群大为惊讶。在梅津看来,既然日本不再把蒋介石当作主要对手,那么蒋介石也就没什么重要的了。
桥本群觉得梅津美治郎的想法太不切实际了,要是前方指挥的寺内寿一也这么想,那可就真犯了大错了。
于是,桥本群赶紧给寺内寿一打电话,想了解这位华北地区日军最高指挥官的想法。出乎意料的是,寺内寿一的观点居然和梅津美治郎如出一辙。
据寺内寿一所说,那时候津浦铁路沿线还有十几万中国军队。要是能把这支部队消灭掉,蒋介石的军队在中原地区就彻底没了抵抗力。等日军拿下徐州后,就可以直接调头去打武汉了。
计划分三步走:首先拿下徐州,接着攻占郑州,最后转向平汉铁路,沿路南下直取武汉。
看到前线指挥官们一致这么认为,桥本群也拿不定主意了。但当他将寺内寿一的电报递给作战课长河边虎四郎时,河边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既不要进攻平汉线,也不要攻打津浦线,而是应该巩固已经占领的区域。
正当日本参谋本部的官员们还在为战略问题争执不下时,前线局势却突然发生了变化。矶谷廉介率领的第十师团在拿下济南后,一路沿着津浦线南下,接连攻占了兖州、曲阜、邹县和济宁。与此同时,原本在青岛休整的板垣师团也开始行动,与第十师团协同作战,向临沂方向推进。
前线部队的调动难道不需要参谋本部的许可吗?桥本群立即向第十师团和第五师团询问他们向南转移的具体缘由。
然而实际情况是,这两个师团并没有向南推进,而是正在追击正在后撤的中国军队。
桥本群和河边虎四郎心里清楚对方在撒谎,却拿他们没办法。毕竟,板垣征四郎和矶谷廉介都是经验丰富的特务,对中国的了解也很深,在军队和政界都有很强的影响力。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背景,他们才敢不顾命令,执意往南行动。
寺内寿一资历更深,在他看来,桥本群不过是个后生晚辈,完全没当回事。
正当桥本群气得不行的时候,又一个让他脸上挂不住的消息来了。本来应该按照命令撤回安徽滁县的日军华中方面军第十三师团,现在却赖在临淮关不走了。
桥本群早前给获洲立兵的第十三师团下达了任务:拿下凤阳、蚌埠、怀远和临淮关后,留下一部分兵力驻守,大部队则撤回安徽滁县进行休整。
刚上任的华中战区司令畑俊六和华北战区的寺内寿一不知道在背后搞了什么小动作,第十三师团竟然赖在临淮关不动了,还摆出一副要往北打,准备接应第十师团和第五师团的架势。
河边虎四郎一看情况不对,立刻向桥本群汇报,但桥本群也束手无策。总不能因为寺内寿一和畑俊六不听参谋本部的指挥,就提议撤他们的职吧?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桥本群又遇到了一件烦心事。原来,参谋本部的作战课长河边虎四郎被调去其他岗位,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名叫稻田正纯的新人。
桥本群和河边虎四郎对中国战局的看法和应对策略各有不同,但他们性格都偏向稳重小心。两人合作共事,虽然不一定能取得显著成绩,但也不会犯下严重的错误。
稻田正纯接替河边虎四郎后,表现得相当冒进。刚上台,他就立马同意了寺内寿一提出的向南增派部队的请求。
稻田正纯认为,凭借第十师团和第五师团的强大实力,日军这次行动虽然不一定能攻下徐州,但拿下鲁南的滕县和临沂应该不在话下。
结果正如他所料。
稻田正纯虽然没有直接下令打通津浦线,但他给寺内寿一增派了部队,这实际上等于发出了打通津浦线的指令,同时也标志着徐州会战的开始。
这样一来,日军想顺着平汉铁路直接攻打武汉的计划就泡汤了。他们在华北的军队数量有限,没法同时在平汉和津浦两条铁路线上发动进攻。
中国这边呢?正好利用了这个好机会,把物资往西南后方运送。从1938年1月到5月,多亏了稻田正纯和寺内寿一的这次“默契配合”,中国足足有5个月的时间来转移物资,他们俩可真是“帮了大忙”。
在中国,表达感谢的方式并不直接说“谢谢”。
在那些大人物眼里,稻田正纯不过是个不起眼的大佐级作战课长。但问题在于,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角色,偏偏掌握着能够左右具体行动的关键位置。
由于稻田正纯这个日本军官的错误决策,导致日军战略出现严重问题。这给中国军队争取到了宝贵的物资转移时间,同时也让板垣和矶谷率领的两个师团误入临沂和台儿庄地区,结果付出了惨重代价,损失兵力超过两万人。